一、 电磁氧化污水处理技术简介
电化学水处理技术早期于 1906 由美国科学家 Dictrich 博士取得技术发明,而公司研发的电磁氧化学技术,溶入智能高压脉冲电化学技术和线性磁化学脉冲(线性磁场)磁脉冲技术。电磁氧化技术比电化学絮凝技术更先进、更稳定、可靠、节能,是新一代的电磁氧化水处理技术。

反应原理图








强氧化-自产氧化剂
强还原-自产还原剂
絮凝- 自产絮凝剂
气浮-自产超细气泡
灭菌:阳极上产生的氧和氯可使有机物发生氧化
脱色:阴极上发生的还原作用使氧化型色素还原
脱臭:不会使水中的SO42-、Cl-、NO3-、PO43-及C源等细菌和藻类生长所需的成分产生富集而使水体富营养化
技术特点:目前电磁氧化技术主要应用于涉重金属、及难降解废水领域,在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工艺中,电磁氧化技术被认为传统物化方法的替代升级技术;在部分项目中电磁氧化学又实现了其他技术无法实现的处理效果,被作为深度处理技术。因此下面就电磁氧化技术的特点,从两方面进行归纳:一是与传统的物化方法对比(主要是重金属离子的除去);二是与同行业其他电化学类技术对比。
卓越的处理性能 | 重金属去重金属去除率可达99% |
投资成本低 | 主要投资为设备及其配套设施,土建工程量小,投资成本不高,并可基于现有工艺设施进行改造从而大大减少投资成本。 |
运营成本低 | 主要是电力和极板消耗,无需添加絮凝剂,运营成本仅为物化法 |
一次性处理多种重金属 | 可一次性处理铅、砷、铬、镉、铜、镍、锌等多种重金属。 |
大大降低流体中的盐分 | 仅需少量酸、碱、PAM,不需投加其他任何药剂,即可达到稳定处理效果 |
抗冲击性强 | 对进水水质要求低,可处理的污染物浓度范围宽,可随时开停机。 |
大大减少污泥量 | 不添加或少添加絮凝剂,与物化法相比可降低污泥量40-60% |
有效降低其他污染物 | 本工艺可同时有效降低废水中COD、色度、氰化物、硫化物和磷化物等 |
系统灵活性好 | 反应器模块化设计,组合更灵活,维护更方便 |
可回收废水中的贵重金属 | 根据客户需求,可回收贵重金属。 |
自动化控制水平高 | 可实现全自动控制与调整、可实现全设备化处理,施工周期短 |
与传统电化学类技术相比:
比较项目 | 比较项目 | 传统电化学絮凝技术 |
工艺流程 | 流程短,前段无需物化处理,可作为核心工艺处理含重金属废水 | 流程长, 有预处理,前段需设置一或二级物化处理,降低污染物浓度后,进行电絮凝处理 |
进水水质要求 | 进水重金属含量没有严格要求,水质适应性广 | 进水重金属含量要求低于一定浓度(约10mg/l),不能保证出水水质 |
工况能耗 | 在高电压磁脉冲低电流状态下运行,耗电少,平均1-2度电/吨水. | 在低电压高电流状态下运行,耗电多,平均3~5度电/吨水. |
极板寿命 | 极板有效工作时间长约 | 极板寿命短,成本高 |
处理效果 | 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,反应时间可调,控制在5~15分钟,使反应进行完整,保证处理效果 | 反应时间短,化学反应不充分,出水水质果不能保证,若延长反应时间,系统无法保证正常运行 |
药剂使用 | 只用必要的酸或碱和PAM即可 | 为达到进水水质要求,有的还需再投加其它药剂,如硫化剂等 |
主要功能 | 可产生氧化及还原反应、具备在位絮凝、气浮功能,由于高电势,对COD去除效果明显 | 氧化及还原反应不完整,没有在位絮凝、气浮功能;对COD几乎不能去除 |
系统可靠性、安全性 | 可有效防止发生极板钝化,防止浓差极化、极板短路等问题 | 没有相应的功能,以牺牲反应效果为代价,反应不彻底,出水效果差 |
适用范围 | 工况条件可调,快速适应污染物浓度变化,可在线控制,自适应能力强,调节迅速 | 工况条件单一,适应能力差,不具备自调节能力 |
工程应用 | 在国外金属电镀、塑料电镀、线路板PCB、冶金、化工、印染等行业已有成功应用,最长使用时间已达十年以上 | 国内工程化使用年代短,工程经验少,且应用成功案例少 |
一体化设备
在一体化的电磁氧化工艺系统下,具备强氧化—自产氧化剂、强还原—自产还原剂、絮凝—自产絮凝剂、气浮—自产气浮超细气泡以及灭菌、脱色与脱臭七大功能。
设备包括:电磁脉冲控制系统,智能磁力加载,加药及辅配设施。



二、重点行业及需求分析
政策背景:2014年,环保政策法规的进一步明确,污染排放标准的提高,环保法“处罚无上限”、“官员终身问责制”使监管更加趋严,环保压力加大,产业精细化、专业化分工愈加明显。
第三方阵(以技术或设备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),技术起点高,市场定位明确,可稳定便捷、相对低成本的解决优势行业的特定工艺段面临的关键问题,属于“雪中送炭”的技术和产品。同时技术已经完成工程化及市场验证,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。通过高平台的建立和投融资机构的介入,可实现爆发式增长。同时该技术自成体系,可持续研发和延伸升级,进入新行业、解决新问题。为公司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。
(一)、电磁氧化技术的优势处理领域
金属表面处理废水;电子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;纺织、印染、漂染工业废水;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;高浓度食品工业废水;
高浓度制糖工业废水;高浓度味精工业废水;油田回注水处理与回用;电力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;制造业废水处理与回用;
化工废水预处理;制革废水;难生化处理废水(垃圾渗透液);地表水净化;污泥处理;
(二)、电磁氧化技术的优势处理指标
油脂:动物性、植物性、矿物性油脂,形态上如水合、乳化、混合、溶解性油脂或脂肪均可处理,去除率达99%以上。
SS:包括悬浮与胶状SS,如用于IT业中晶圆厂磨晶片废水、石墨厂超细悬浮固体,去除99%以上。
BOD:可用做高BOD浓度废水预处理(强氧化破键),以利后续处理。中低浓度废水可去除85%-99%。
COD:高浓度COD废水显电中性无法直接利用物化处理技术,可因强氧化反应断开化学键而破坏电中性,进而实现混凝沉淀去除或分解成可生物降解的小分子,即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。对于中低浓度的废水,通常一次处理即可达回用标准。
TP:去除地表水、河道水中的营养物是十分有效的,去除率达85%以上。磷酸盐类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3%。
重金属:通过生成氢氧化物胶羽絮凝沉淀去除。对于CN-、Cr+6具有较好的低成本处理效益。多种重金属去除率可达95~99%。
细菌、病毒等:均被强氧化而灭杀,去除在99.9%以上。
色素去除:印染、染织行业废水颜色去除率98%,具有优越性,主要原理是通过强氧化与强还原,破坏发色团官能基。
(三)、特点
1、自动化程度高
操作简便,抗冲击负荷能力强,处理效果稳定
2、适应范围广
处理快速,可根据水质、水量,灵活调整灵活
3、没有污染积聚
自动倒极清洗,不会钝化
4、低能耗
耗电(仅为电解法之1/10~1/15)
5、污泥量小
约为传统工艺的1/3,故运营成本低
6、投资成本低
污泥产量小,含水率低,约为传统工艺的1/3
7、污染物去除率高
与其他工艺可灵活結合, 达到理想处理效果
8、设备占地面积少
约0.5m2/吨
三、电磁氧化污水处理工程应用

案例1:电磁氧化技术处理含砷含氟矿山废水
云南某公司尾矿库废水主要来源为选矿废水,主要污染物为砷和氟,原水砷含量为1mg/L,氟含量为6mg/L,pH为7.2,设计水量2000吨/d,通过以电磁氧化技术为核心工艺,添加少量助凝剂进行处理,出水水质稳定,砷含量小于0.05mg/L,氟含量小于1mg/L,满足选矿回用要求。

案例2:电磁氧化技术处理铅锌冶炼废水
某矿业集团铅锌冶炼废水,利用电磁氧化技术仅加入酸、碱和PAM处理后达到理想效果。
指标 | Pb (mg/L) | Cd (mg/L) | Zn (mg/L) | Cu (mg/L) | Mn (mg/L) | Fe (mg/L) | Hg (mg/L) | As (mg/L) |
原水 | 2.53 | 4.975 | 57.475
| 4.350
| 13.075
| 18.025
| 0.250
| 1.275
|
处理后 | 0.2 | 0.01 | 0.1 | 0.02 | 0.1 | 0.1 | 0.002
| 0.2 |
除去率 | 88% | 98% | 99% | 99% | 99% | 98% | 96% | 81% |
案例3:电磁氧化技术处理工业园区电镀综合废水
江苏某电镀工业园区综合废水日处理量为2400吨,主要污染物为铬、镍、铜、锌,其中原水含铬<80mg/L、镍<500mg/L,铜<15mg/L、锌<90mg/L、COD<500mg/L,以电磁氧化为核心技术,结合絮凝沉淀技术进行处理,处理后COD及各种金属含量均能稳定达标排放。
| 取样点 |
重金属浓度(mg/L)
| pH | CODmg/L | SSmg/L |
Cu2+ | Cr6+ | Zn2+ | Ni2+ |
1 |
含铜废水排放口
| 0.06 | 0.01 | 0.15 | 0.19 | 8.35 | 60.9 | 39.4 |
2 |
含镍废水排放口
| 0.01 | _ | 0.07 | 0.17 | 8.1 | 71.0 | 47.1 |
3 |
含铬废水排放口
| 0.05 | _ | 0.08 | _ | 8.3 | 30 | 25.9 |
4 |
混合废水排放口
| 0.16 | 0.09 | 0.18 | 0.20 | 8.15 | 50.2 | 25.4 |

案例4 电磁氧化技术处理铝型材生产废水
江苏某铝型材生产废水日处理量为600吨,主要污染物为氢氧化铝、硫酸铝、镍、六价铬、氟化物,SS和COD,通过电磁氧化+絮凝沉淀+超滤膜系统进行处理,处理后实现75%中水回用。
名称
| pH | SSmg/L | CODmg/L | 总铬mg/L | 总铁 mg/L | 总镍 mg/L |
原水
| 4.3 | 330 | 243 | 1.45 | 0.09 | 8.8 |
出水 | 8.2 | 12 | 16 | 0.004 | 0.005 | 0.05 |

